谢姓的起源
百家姓讲谢姓的来源、起源、郡望堂号。谢姓起源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
姓氏读音:xiè
谢姓起源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
二、以国为氏
“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三、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四、他姓该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五、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谢姓迁徙分布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部南迁潇水流域,一部入重庆涪陵。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裔谢 嫁女于孙权,使自己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而中原的谢缵与其子孙均显贵于曹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人(谢缵后裔)从北方渡江南下,东山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子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县令而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支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石、谢玄、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一支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人中还有一支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并诞生了许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谢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二。
谢姓历史名人
谢 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山阴,生子衡,官为国子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山(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山一脉之始祖,其后人遂有会稽郡之称。
谢 鲲:晋代谢万的伯父,是个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调戏邻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织布,看他要非礼,就将手中的梭子击向谢鲲,结果把他的门牙给打断了。谢鲲也没当回事,出来后得意洋洋地说:“犹不废我啸歌!”
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东晋宰相、太傅,他与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通力合作,将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苻坚大败于淝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谢 万:字万石,谢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年),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谢 玄:字幼度(343-388),谢安兄谢奕之子。自幼为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初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时前秦苻坚强盛,数犯边境,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玄应诏,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召募徐、兖二州丁壮,组织“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坚将彭超、句难进犯,玄击破之,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大举南下,兵临淝水,诏以玄为前锋,与其叔父石、从弟琰、中郎将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刘牢之袭击洛涧,首战告捷。继以精锐8万败秦师数十万于淝水之上。秦将苻融马倒被杀,坚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于水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进号前将军。安以苻坚丧败,上疏请乘机北伐,以玄为前锋都督。兖、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7州军事,封康乐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辽袭据黎阳,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骚动。玄自以处分失当,上表求解职,又以疾辞,皆不允。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玄舆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岁。谥献武。《晋书》有传。
谢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人,东晋名臣,曾从后赵国夺得玉玺,政绩卓著。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另外他在音乐和舞蹈上也颇有建树。
谢 衡: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孙谢衡率谢氏从中原迁居于浙江省会稽郡东山,为东山派始祖。
谢 眺:陈郡阳夏人,南朝齐国诗人,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善于熔裁,时出警句,风格清俊,颇为李白所推许,为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
谢 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谢 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节。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乡兵百人归附,任咨议参军。宋亡不仕,漫游江海以终。谢翱诗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诗辞采浓烈,沉郁奇特,文则长于记叙,风格近柳宗元,为纪念文天祥所作诗文尤为沉痛感人。著有《唏发集》、《天地间集》等。
谢 迁: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贤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著有《归田稿》。
谢 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学士谢迁(谢阁老)的仲子。谢丕从小过继于陆氏夫人为子(谢选之妻,谢阁老的弟媳)。由于陆氏夫人抚养教之有方,谢丕从小很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 谢 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山东省临清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诗论家,为“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诗话》等。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一反东晋笼罩诗坛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派。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省)人,南宋爱国诗人。谢性格豪爽,以忠义自任,宝佑三年(1235年)中举人,翌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宝若五年(1257年)任建康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因罪贬逐。德佑元年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击元军,城陷,流亡建宁,以卖卜教书为生,元政府两次荐他为官,他坚辞不就。至元二十五年,被强制送往大都后绝食而死。他写了不少伤时感怀、沉痛悲凉的诗作,诗风朴素端直,有时也饶有韵致。“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他的凛然大节,使其作品不同凡响。著有易、书、诗三传行于世,并著诗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传,明代辑有《叠山集》五集,现存于弋阳县图书馆。著有《文章轨范》、《叠山集》等。
谢觉哉:原名维鋆,字焕南,笔名觉哉、飞飞、见心、马彬、敦夫等,湖南省宁化人,当代著名人物,政治家,人民司法的奠基者之一。历任内务部长、司法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工作繁忙情况下,仍坚持为《新观察》、《中国妇女》、《北京晚报》撰稿,晚年,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成长非常关心,经常就报刊编采业务、记者修养写文章,对年轻一代言传身教。著有《一得书》、《谢觉哉日记》等。
谢晋元:毕业于黄埔军校,淞沪会战时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后在租界孤军营中被害。
谢子长: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与刘志丹开辟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在1935年的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谢婉莹:笔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省长乐人,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谢姓郡望堂号
1、郡望
陈留郡:秦代置郡,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
陈 郡:秦置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冯翊郡:汉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地区。
2、堂号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 ,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此外,谢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哲经堂”、“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老堂”、“起风堂”、“乌衣堂”、“宣城堂”、“威怀堂”、“安晋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陈留堂”、“式南堂”等。
【谢姓宗祠通用对联】〖谢姓宗祠门楣题辞〗
宝树流芳
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他们三人仅统帅东晋八万兵马,却打败了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使秦军丢盔弃甲,望风溃逃。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此战事。战后,东晋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考东山,在浙江绍兴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谢家叔侄寓居会稽,在东山建有豪宅,谢安致仕归第,常游东山以山水自娱。许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天,晋帝乘舆幸安宅,距安宅数武,停舆憩榕树下,凉爽宜人,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此树谁家所种?”左右以谢对,帝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联若得之,可卜长生。”王勃《滕王阁序》“谢家之宝树”正指此事。堂号“东山堂”、“宝树堂”均源于此。
-----------------------------------------------------------------
〖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系承申伯;
源出洛邑。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宣王时,为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庭生玉树;
世济凤毛。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名将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人。他叔父谢安任宰相时,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抵御前秦,太元年间在淝水大捷,并率军收复徐、兖、青、豫等州,进兵到黎阳。后镇守淮阴,又因病改任会稽内史。曾回答谢安的问话说:“子弟们好像是芝兰玉树,让他们生长在阶庭。”下联典指南朝齐阳夏人谢超宗,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孙子,好学而有文辞,宋时任新安王国常侍。新安王的母亲死后,他写了诔文,当时皇帝见了,大加赞赏,对谢庄(谢安弟弟谢万的玄孙)说:“超宗非常出众,身有风毛,简直是又一个谢灵运!”人齐官黄门侍郎,因恃才纵酒失去礼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
乌衣望族;
凤羽名流。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乌衣在江苏省江宁东南,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好学有文辞,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程门道学;
江左风流。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托佣复仇;
蔽障解围。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忠义两尽;
节孝双全。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居唐县,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南邦世泽;
东晋家乡。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
东山世第;
西晋家风。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
〖谢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淝水震北寇;
宣城惊南文。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决心扶世运;
翘首望神州。
——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谢觉哉诗句联。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谢晋元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谢琬莹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
〖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治法轻能退谷;
文章美若叠山。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教谕谢金銮,字退谷,侯官人。乾隆举人。喜读宋儒书,博通传注。有《泉漳治法》、《退谷文集》等。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号叠山。为人豪爽,观书五行俱下。好直言,以忠义自信。私谥文节,世称叠山先生。有《文章轨范》、《叠山集》。
-----------------------------------------------------------------
〖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西堂自夸夫奇梦;
东山系望于苍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东山丝竹陶情早;
春草池塘得句新。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早年住在会稽,纵情山水间,以丝竹陶冶情操。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当时前秦势力强盛,相继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他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将领,加强防御。太元年间,前秦大军南下,江东震惊,他又派谢石、谢玄前去抵御,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又收复一些失地。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时,谢氏受到排挤,他出镇广陵。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玄的孙子,东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人宋,历官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曾在西堂构思诗句,忽然梦见弟弟谢惠连,得“池塘生春草”一句。
龙烟缥缈乌衣室;
凤烛辉煌宝树堂。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江左称风流宰相;
程门重道学先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 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相业古今三太傅;
家声吴越一东山。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
仓师无字不千斤。
——江绶珊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明代工官居首府;
元朝鼎甲及第家。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凤毛仪世风流远;
玉树生庭物色佳。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
〖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
托佣诛盗,群仰勇娥。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
悬旌唐县,节孝双奇。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
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谢灵运(385-433),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
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
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溯谢氏之源,出于吕望之后,望,姜姓也。为太岳后,岳又炎帝后也,炎帝家冀州姜水,遂以姜为姓。至周宣登极,求后于申,申伯以女应之,称为元舅,封于申,城于谢。考谢属陈留郡,故陈留为谢氏发祥之地,陈留堂号本此。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
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
——谢康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
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传说魁斗村谢姓人家的远祖是猎户,原本居住在仙游大圳。在一次追逐雄鹿时,发现了一处小溪淙淙,山花烂漫的山谷,仿若桃源仙境。猎人再也不想走了,他把全家搬迁到这里,长久地居住下来。此处,就是如今的魁斗村。魁斗村人杰地灵。历史上魁斗村谢姓人家“世敦诗书,人多好义”,人才辈出。三世子孙谢孟,乃元朝状元及第,才华横溢,睿智过人,被后人赞誉为“胪唱第一”。十二世子孙谢鸣珂,时任湖广衡州府阳县知县,为人嫉恶如仇,爱民如子,被世人赞誉为“民之父母”,受到当朝皇帝的颁诏褒嘉。十三世谢维,读书成诵,聪敏过人。明末清初随郑成功抗清,屡立战功,郑成功叹曰:“吾无知人之明,有谢维之才能,近在肘腋而不能早用。”可知,谢维乃民族英雄。
【谢姓典故、趣事】
〖谢公屐〗
南朝宋康乐侯谢灵运喜游名山大川,穿带齿木鞋。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作些改进,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可以省却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
在西晋以前,男女除穿履(单底布鞋)、舄 (复底布鞋)、长(革幼)靴(长筒靴)外,还盛行穿木屐。为了表示男女有别,将男用木屐做成方头,女屐做成圆头。西晋以后,男女混一,皆穿方头木屐。名士阮孚素好木屐,曾对人修屐,喟叹一生不知要穿坏几双;谢安指挥钥巴水作战,也穿木屐,得知前方获胜后,高兴得把鞋齿都折断。但他所穿的肯定还是死齿屐,因为如果可以拆装自如,哪里还有折断之理。
所以,活动齿木屐的发明权无疑是属于谢灵运的。由于他的爵位本是康乐公,人宋后才降为康乐侯,因此,人们多沿用旧习,称他为谢公;而他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
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白梯。”
-----------------------------------------------------------------
〖“千金”的来历〗
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
“千金”一词,由来已久,但用来指人,这还是第一次。从谢肋被称为“干金”开始,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况且,其基本含义也与当年谢庄夸赞谢肚时大致相同。
-----------------------------------------------------------------
〖内举不避亲〗
晋太傅谢安初执掌朝纲时,苦于朝廷积贫积弱,没有一支军队可以捍卫朝廷,便有意组织一支军队来。但由于有许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他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而不投入全部精力,又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此事交给一个得力的人去办理。
当时的朝中,文武将官不谓不多,但真正能胜任此职的,只有他侄儿谢玄一人。但任用亲族,自古多忌,“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若不用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他最后打定主意:为了国家,不顾众议,只用谢玄。
谢玄后来果然不负重托。他首先从流民中招募最骁勇的人充当士兵,然后又从士兵中挑选良将,组成一支全新的军队。后来又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使它真正达到了坚无不摧、战无不捷、百战百胜的程度,出色地完成了组建新军的任务。
接着便发生了淝水大战。战前,谢安作为东晋的总指挥,再一次违众举亲,用弟谢石担任前线大都督,侄谢玄任前锋,子谢琰任前锋中前锋。战争打响后,谢琰首立战功,谢玄、谢石也相继告捷。故史书说,前秦之败也,“成于玄、琰,然后时实为都督焉”。这其实也是谢安“内举不避亲”政策的胜利。
谢安能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不以亲故论英雄,在当时实为惊人之举。就连他的政敌郗超也佩服他的这种魄力,说:“安违众举亲,明也。”
-----------------------------------------------------------------
〖拒淫示淫过,一门俱显贵〗
谢迁,明朝余姚人。少年时应聘于毗陵郡(今江苏省武进县)富户任家教;富家女儿见谢迁少年博学,举止优雅,而有爱慕之意。有一次趁父母外出时,到谢迁住处,细诉自己仰慕之情。谢迁面对着这么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访,而且主动向自己表达心意,他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严肃的劝导少女:“女子未嫁,应当洁身自爱、举止庄重;你单独来找我,一来:落人你父母家教不严之口实;二来:若遇轻狂男子,使你丧贞失节,更将终生蒙垢、受人轻视,父母及夫家都无颜面。好男子内心尊重、敬爱的是端庄贤淑的女子,而不是轻佻、率性而为的人。请你快回去,今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富家女听了,猛然醒悟,幸亏谢迁是正人君子,自己才未受轻薄;但想到自己的轻率让人误解,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掩面而去。
谢迁第二天就向富家辞职归返。
-----------------------------------------------------------------
〖桃红柳绿〗
出自谢尚所作乐府诗《大道曲》:“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据《乐府广题》载,谢尚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时,曾于酒楼上据胡床衣紫罗襦弹琵琶作《大道曲》,往来路人都不知道他是位列三公,出镇一方的将军。
谢尚善吹笛,曾于牛渚月夜于江中吹笛以和袁宏咏史诗,《对韵全璧续编》有云:“牛渚矶头,谢尚细吹玉笛;含章檐下,寿阳初试梅妆。”将此事与寿阳公主始兴梅花妆并列。
史载谢尚善为鸲鹆舞,李白有诗《对雪醉后赠王历阳》云:“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
牛渚怀谢亭、祠和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此古今四座建筑均为纪念谢尚于牛渚采石之时发现并赏识了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寒士袁宏而建。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就是将自己比作袁宏,而叹息当世无如谢尚那样的名士能发现并赏识自己。
-----------------------------------------------------------------
〖谢灵运体〗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附近)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南朝著名山水诗人。
谢灵运是淝水之战的前敌指挥之一的谢玄的孙子。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
谢灵运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有所怨倦,开始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又熟精佛教老 哲学。谢灵运一生著述非常丰富,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尤其是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他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谢灵运是扭转当时崇尚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在他身后不久,模仿谢灵运诗作风格的人越来越多,一时有所谓“谢灵运体”。下及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吸取过营养。
--------------------------------------------------------------------------------
谢姓字辈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即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余类推。后来,“昭穆”泛指家族的辈分。
“辈字”约始于唐代,就是同宗同辈人都用一个固定的字来代表,让人一看便知是某个家族的第几辈(第几代)人。辈字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个字代表辈分,另一个字是同辈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符号。因为辈分名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所以直至现在仍被一些家族所采用。辈分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分别,都明确写在族谱里。
谢家人在历史上以字排辈的情况,最早见于陈郡谢氏的第5代,是由谢安开创的先河。他为长子取名瑶,次子取名琰,共用“玉”字偏旁,实际上就是谢氏字辈的雏形。此后,第7代晦、昭兄弟共用“日”旁,综、约、纬兄弟共用“纟”旁,惠连、惠宣共用“惠”字,灵佑、灵运共用“灵”字;第8代世基、世平、世休共用“世”字;第10代才卿、几卿共用“卿”字,谖、诵兄弟共用“言”旁;第12代俨、伯共用“人”旁,等等,都是这种情况的演变和发展。另据《南史·谢庄传》记载,谢庄有“五子:飚、肋、颢、(山从)、(氵艹龠),世谓庄名子以风月景山水”,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的字辈。
广东《谢氏梅县属世系》:
一世:朴六,生于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原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因任梅州尉令,遂卜居。生子三:天佐,居白渡;天保,迁居潮州;天佑,居丙村。
二世:天佑,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官粤南观察使。生子一:君仲。
三世:君仲,生子二:英德、文兴。
四世:英德,生子三:一里、二里、三里。
五世:一里,生子三:瑛、碧、璋。
二里,生子三:遂、曼、崇。
三里,生子三:(王睿)、(缪-纟)、磝。
出自祈福求吉的目的,排辈分用的字都是吉祥如意之类的喜庆字,往往列出数十代辈字,写入族谱,以便于本族子弟起名乏用。族谱里的辈字,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四言、五言、七言等字数相同的句子,多数还押韵。
谢氏没有在全国范围排过辈次,自然没有全国统一的辈字,但不同地区聚族而居的谢氏,大都有本地区世代承袭的昭穆(即辈字)。
以用做字辈偏旁的玉、丝二字为例,它使用于谢家的第5代和第7代。当时正处在谢氏政治地位确立前后,它的家族风貌还没有完全从文化世家中摆脱出来,政治世族的特殊地位还没有固定下来。因此,对族中子弟所寄予的愿望和对政治、经济利益的渴求势必十分强烈,于是便在字辈中反映出来。所使用的玉v丝二字,—十方面具有鲜明的经济色彩;另一方面,玉字也是用来代表贵族子弟的,如前述“蓝田生玉”便是如此。命名者的用意显然在于:希望后代成金成玉,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光耀祖宗。
世、卿二字用于第8代和第10代人中。他们生活在家族的鼎盛时期,为之命名者有世为公卿、永享世禄之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日、人、言三字反映的是自然现象和社会存在,用做字辈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不明显。
惠、灵二字则是宗教信仰的标志。陈郡谢氏原是道教世家,东晋中叶后,一部分人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开始改信佛教,用惠、灵二字做字辈,正是他们要区别于传统家教的证明。用灵字做字辈的谢灵运是虔诚的佛教徒,其事例已见以前各节所述;排行惠字辈的谢惠连,在《高僧传》和《广弘明集》等佛家经典里,多次提到“弟子惠连”云云,对佛教也是坚信不疑的。
谢庄分别以风、月、景、山、水五字作为五个儿子名字的偏旁,更反映了他的文化心态和精神追求。史书说他7岁时便能写出好文章,长大后风度闲雅,悦意山水,写过《月赋》等著名篇章,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美丽。但常为仕宦所羁,不能尽骋其志。于是便寄情于五子,让这些人世间的风、月、景、山、水常在眼前,既能激发其生活情趣,又可聊以自慰。
总而言之,字辈作为谢姓先祖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之一,除与姓氏和其他文字一起组成人名外,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正因如此,南北朝以后的谢姓人便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让字辈文化一直保留在自己的姓名之中。如湖南宁新县谢氏用“光昌兴宗德,富贵古流传”10字作为字辈;湖北枣阳县谢氏用“立修怀德远,伦正泽会长,学典定中道,运开永克昌”20字作为字辈;广东谢氏用“士崇文学,道德才华,曰圣维彦,汝克绍嘉,应元启裔,宏宗世遐”24字作为字辈。每辈按顺序使用一字,可用数代数百年,便是在陈郡谢氏基础上更深层意义的发展。最近又有消息说,侨居在泰国等地的谢姓人,建议用辈序昭穆诗的形式,把全世界的宗亲都编人同一个字辈谱中,以期在交往之时,只报一字,便知尊卑长幼。
河南光山、新县、罗山、息县、固始、商城一带的谢氏,1945年合谱,定派40字,依次是:
中耐成联芳,绍复焕其章;汝克昭明德,慎守尔彝常;
雍熙延祖宪,启迪寿炽昌;国家资屏翰,勋名耀前光。
福建闽侯安仁1913年修谱列一至十四世辈行字表为:
喜添元世一文廷,国君兆仲仕日向。
江西弋东案山谢氏民国36年七族统宗字行为:
余烈暖林野,众芳揖兰荪;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
远水昭匹练,因晴见吴门;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
湖北随州谢氏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辈行字表为:
懋修伦常,昭训万纪,兰玉长荣,贤才济美,诗书流传,家泽永远。
广西横县谢氏1946年族谱,自28代起,将“预定后代班次(班列的次序)”编成歌为:
宏植基绪,锡履南邦;根本孔固,技业蕃昌;培成宝树,
蔚为栋梁;文经武纬,家国之光;克承前烈,长发其祥。
台湾叠山公派谢氏自一世起为:
奠贤益朴友,振腾天福文;亭凤日朝阳,锦龙从清云;上致立久光,科甲仕鸿恩。
台湾兴公谢氏自八世起为:
弘开景运长,韶文祖德光;贝振蜚声烈,燮世有书香。
台湾宏献公派谢氏自九世起为:
承继南邦曾孙恢祖德,栽植宝树兰桂发天香。 百家姓查看:http://sjylzc.sbs/baijiaxing
谢姓起源一、是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申伯之后。
据《姓谱》、《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部落首领炎帝,传至商未有后裔孤竹君,其长子伯夷与弟叔齐一齐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周武王进军讨伐商王朝,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继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为申氏之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子为宣王,宣王继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县南部,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发兵攻申,不久灭掉申国。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氏,称谢氏,史称谢姓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炎帝,世称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为世代所敬仰,也被谢姓奉为始祖之一。关于谢姓的先祖来源,许多姓氏书都说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后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
二、以国为氏
“周异姓国:……谢氏,姜姓,炎帝之裔。”《万姓统谱》卷一。五去声二二杩:“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称神农氏。司马迁作《史记》,依据《世本》,不将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纪》之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作为五帝,而将炎帝附于黄帝,故其名不显。
炎帝为传说中的古帝,姓姜,由于以火得王,所以称为炎帝。大概其执政时间较早于黄帝,所以《史记》说:“轩辕之时,神农氏衰。”但是所谓“氏衰”,并非指神农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据《竹书约年》的说法,“炎帝……育于姜水,故姜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姜水一带。姜水,在今天陕西的岐山、武功一带,属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后来还有多次迁徙。上述引《帝王世纪》说炎帝“初都陈”,即今河南的淮阳县;又说“又徙鲁”,鲁即曲阜,在山东西南部。炎帝还有一支向南发展,《竹书纪年》说:“炎帝……其起本烈山,号烈山氏。”烈山后来成了厉国,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随州市,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县城东一里,说明炎帝的足迹除到过陕西、河南、湖北外,还到达过河北地区。
至于炎帝一生的事迹,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贡献: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农作。”第二,《帝王世纪》:“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第三,《太平御览众“神农耕而陶。”第四,《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来,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先后发现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时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难以保存不知其形),还有石磨棒、石磨盘之类的粮食加工工具,以及储存在窑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农氏,当做农业神世代敬仰。
三、是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
据《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相传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谢姓另一部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
当今谢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其实,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姓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
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东汉时期人,根据这段记载,可知汉代有人认为谢姓是黄帝之后。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又:“黄帝之宗: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说,谢姓得名于谢国,黄帝之后,诸侯国,伯爵。至周代亡国,其地为申伯封邑,后人以国名为姓氏。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四十马》:“谢,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为氏。”
四、他姓该姓
两唐书《谢偃传》记载,隋末唐初有个人叫谢偃,卫州(治所在今河南淇县,唐贞观元年移治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他在隋朝任散从正员郎,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应诏对策高第(即考试成绩优秀),被太宗李世民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又调任魏王府功曹,受诏献赋(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以能得规讽之意,受到太宗的称赞。当时有李百药工诗,而谢偃善赋,人称李诗谢赋,可见谢偃以文学知名当时。谢偃的祖辈本姓直勒,《旧唐书·文苑传》说,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齐任散骑常侍,改姓谢。
直勒氏又称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时北方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高车部。高车本是匈奴人近属,在语言上属土耳其语系,汉代称丁零。至南北朝时,北方的鲜卑、柔然人称它为敕勒,汉人则因为其“俗多乘高轮车”而称之为高车或狄历,南朝人则仍旧称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历、丁零,都是译音之转。他们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亚南部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到达色楞格河以西至阿尔泰山以东地区。南北朝初期,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后来因为经常与北魏作战,受其影响,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公元5世纪时,被北魏打败的数十万敕勒人被迫从漠北迁居大漠以南,开始接受北魏的统治,负担赋税和兵役。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们在酋长胡琛的带领下参加了由各族人民联合发动的反抗运动,推倒北魏王朝后,便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后举行过一次有数万人参加的民族盛会,“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遨,歌吟欣欣”。后来追随北齐武帝高欢创业,又唱出了传颂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万里的草原风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尽在歌声之中。
后来被改谢姓的直勒人就出在这样的民族中。在谢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为姓。如据《魏书·太祖纪》和《高车传》记载,天兴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车直利曷部酋长敕力犍率九百余落内附,被授以扬威将军之职,置司马、参军,并赐谷两万斛。《周书·陈欣传》也说,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陈欣与开府敕勒庆破齐将王鸾嵩。从时间上推算,敕勒庆应是与谢偃父同时的人。按照高车人的习俗,部落酋长世代相袭,则谢偃父与敕勒庆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后裔,或者二人之中还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职务。如果这种推断无误的话,那么,改姓谢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车直利曷部落,而率众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缘先祖。
另外,先秦时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与谢字同音,常被写作谢,后人遂有以谢为氏者关于射氏的来源,史书记载不一。《万姓统谱》说出自晋大夫貌之后,《姓氏考略》则认为由古代司射官而来,《汉书》颜师古注更认为是谢氏的分支。
还有一种改姓谢的情况是:周宣王封支子于洛邑西南的谢水之滨,乎王东迁洛邑后,这部分人被迫东迁兖州龚邱县(今山东宁阳县)。为了纪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称作谢丘。后来又以谢丘为姓
五、少数民族谢姓:
涪陵谢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县一带的谢姓人祖先。据研究,他们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迁荆山一带的谢人,约在战国时迁居涪陵,与巴人杂居,有的融人巴人。东汉末年,一个叫谢本的人请求以丹兴(今四川黔江)、汉葭(今彭水县东)二县设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当地已有相当的势力。另据晋人常琚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说,蜀后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乱,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赢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其人性质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故迄今有蜀、汉、关中、涪陵,其为军在南方者犹存。”就是说,谢姓作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牵连,被邓芝北迁于蜀(今四川成都一带),担任猎射官或助郡军,后来又被称为弩士,在蜀汉亡国后北迁冯翊莲勺(今陕西渭南县东北)。这些被两度迁移的涪陵谢氏,人数当在千家以上,可见其势力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迁徙,涪陵谢氏一分为三,在蜀郡和冯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迹。
早在东汉时,涪陵谢氏的一些人还与当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当了他们的首领。《东汉繁长张禅等题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谢节”,显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县在今四川鼓县西北,正是谢人的迁徙之地。 邓芝迁徙涪陵谢氏之后,勉强留下来的谢姓人又有南迁南中地区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永昌郡有陈、赵、谢、杨四姓,都是“大姓”,可见谢氏迁到这里以后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云南保山县为中心,包括缅甸东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
由于涪陵谢氏居住在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他们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驱者角色。早在东汉初年,他们中的一支南人黔中,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领袖,后采演变为隋唐时期的东、南、西三谢蛮。据《华阳国志》等书记载说,西汉末年,(片羊)柯郡(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谢暹与郡中大姓龙、傅、尹、董氏拥郡自保,后听说光武帝起于河北,乃派人绕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贡汉朝。光武帝嘉之,赐号义郎。从此,谢氏世代承袭,发展为大姓。至西晋末年,巴人李特据成都称帝,晋宁州刺史王逊“欲迁烊柯太守谢恕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谢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后,李特侄李寿控制了南中地区,“惟烊柯谢恕不为寿所用,遂保郡独为晋”。不久,东晋灭亡李氏政权,对烊柯实行羁縻政策,实际上是承认了谢恕对烊柯的世袭特权。于是,谢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内其他各县,出任长官,也允许他们世代相继,从而使谢氏势力在烊柯郡内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附近)者称南谢,郡东应州 (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者称东谢,郡西琰州(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者称西谢。而以后的隋唐王朝因为他们居住在蛮族人生活的地区,则习惯把他们称作南谢蛮、东谢蛮和西谢蛮。所以《旧唐书·南蛮传》有这样的记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其首领谢元深,既世为酋长,其部落甚尊畏之。贞观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仍拜元深为刺史。又有南谢首领谢强,与西谢邻,共元深俱来朝见,拜南寿州刺史,后改为庄州。此外,在《新唐书·南蛮传》中,也有一系列关于谢蛮人活动的记载,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谢龙羽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龙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谢法成率七千户内附;开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领谢元齐死,诏以其孙谢嘉艺袭封;贞元中(785—805年),谢讪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崃县)刺史;十三年(797年),谢文经任(片羊)州录事参军;等等。他们活动的地区和统辖范围,主要是贵州东南部一带。
谢姓迁徙分布
中国的谢姓,发源于河南,申被楚灭后,楚把谢姓人一部迁到淮河上、中游一带,后又把其中部分再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楚国亡后,谢姓一部南迁潇水流域,一部入重庆涪陵。汉魏时期,原潇水谢姓的谢夷吾发迹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后裔谢 嫁女于孙权,使自己的家族变为皇亲国戚;而中原的谢缵与其子孙均显贵于曹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谢衡为代表的谢姓人(谢缵后裔)从北方渡江南下,东山会稽派始祖谢衡迁会稽始宁,其子谢鲲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谢鲲弟谢褒,因担任会稽郯县令而迁居郯县(今浙江省嵊县),这支谢姓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以谢安、谢石、谢玄、谢琰为代表,并且使得原分为南北的谢姓获得了新的交流,同时阳夏还有一支谢姓迁康乐(今江西省万载县东),又有谢姓北上西迁至陕西冯翊郡,南迁居四川成都、彭水、云南永昌一带。隋唐五代时期的谢姓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谢夷吾和谢缵的后代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或中原一带进一步繁衍播迁,唐僖宗时,谢衡后人中还有一支迁江西宁都。宋时,有会稽山阴谢夷吾之后迁居福建长乐,以及嵊县、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时,南方各省的谢姓人,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北方,并诞生了许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宁都的谢新(谢衡后裔)随文天祥收复梅州后,任梅州令,谢新之子谢天佑,定居梅州福乡,成为谢姓在闽、粤之地的开基始祖。谢姓入台,始于明末,同时也有谢姓人迁吕宋(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清同治年间,有广东南海丹山的谢姓迁美国旧金山……,至此,谢姓人广布全国各地。如今,谢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谢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谢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二。
谢姓历史名人
谢 缵:魏朝时典农中郎将。陈国阳夏人(今河南省太康)迁居会稽山阴,生子衡,官为国子监祭酒,寓居于始宁之东山(会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谢缵实为会稽东山一脉之始祖,其后人遂有会稽郡之称。
谢 鲲:晋代谢万的伯父,是个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调戏邻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织布,看他要非礼,就将手中的梭子击向谢鲲,结果把他的门牙给打断了。谢鲲也没当回事,出来后得意洋洋地说:“犹不废我啸歌!”
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东晋宰相、太傅,他与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通力合作,将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苻坚大败于淝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谢 万:字万石,谢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谢安,却也很有才气,而且擅长自我炫耀,年纪轻轻就颇有名气,仕途通达。升平二年(358年),谢安的哥哥谢奕去世,谢万便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并不是统兵作战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时,仍然是一副名士派头,只顾吟啸歌咏自鸣清高,不知抚绥部众。谢安对弟弟的做法非常忧虑,劝戒说:“你身为元帅,理应经常交接诸将,以取悦部众之心。像你这样傲诞,怎么能够成事呢?”谢万于是召集诸将,想抚慰一番。不料这位平时滔滔不绝的清谈家竟连一句抚慰的话都讲不出,憋了半天,干脆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在座的将领说:“诸将都是劲卒。”如此凌辱轻慢,不仅不能抚慰将领,反而使他们更加怨恨。谢安无奈,只得代替谢万,对队帅以下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拜托他们尽力协助谢万。但这并未能挽救谢万失败的命运。谢万率军增援洛阳,还未与敌军交战,手下士卒就惊扰奔溃。谢万单骑狼狈逃还,军士们本来要杀了他,看在谢安的份上才没有动手。损兵折将的谢万不久就被罢免为庶人。
谢 玄:字幼度(343-388),谢安兄谢奕之子。自幼为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初为征西将军桓豁司马,领南郡相。时前秦苻坚强盛,数犯边境,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玄应诏,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召募徐、兖二州丁壮,组织“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坚将彭超、句难进犯,玄击破之,进号冠军,加领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大举南下,兵临淝水,诏以玄为前锋,与其叔父石、从弟琰、中郎将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刘牢之袭击洛涧,首战告捷。继以精锐8万败秦师数十万于淝水之上。秦将苻融马倒被杀,坚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于水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进号前将军。安以苻坚丧败,上疏请乘机北伐,以玄为前锋都督。兖、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7州军事,封康乐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辽袭据黎阳,泰山太守张愿举郡叛,河北骚动。玄自以处分失当,上表求解职,又以疾辞,皆不允。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玄舆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岁。谥献武。《晋书》有传。
谢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陈郡阳夏人,东晋名臣,曾从后赵国夺得玉玺,政绩卓著。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另外他在音乐和舞蹈上也颇有建树。
谢 衡: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孙谢衡率谢氏从中原迁居于浙江省会稽郡东山,为东山派始祖。
谢 眺:陈郡阳夏人,南朝齐国诗人,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善于熔裁,时出警句,风格清俊,颇为李白所推许,为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诗人。
谢 赫:南齐著名画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六法”,成为后世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遵循的法则。
谢 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今属福建省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节。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乡兵百人归附,任咨议参军。宋亡不仕,漫游江海以终。谢翱诗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诗辞采浓烈,沉郁奇特,文则长于记叙,风格近柳宗元,为纪念文天祥所作诗文尤为沉痛感人。著有《唏发集》、《天地间集》等。
谢 迁: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贤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状元,授修撰职。明孝宗时,以少詹事入内阁,参预机务,随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辅政时天下皆称之为贤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后以年老而辞归。卒谥文正,著有《归田稿》。
谢 丕:字以中,号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学士谢迁(谢阁老)的仲子。谢丕从小过继于陆氏夫人为子(谢选之妻,谢阁老的弟媳)。由于陆氏夫人抚养教之有方,谢丕从小很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举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探花)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尚书。 谢 榛: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山东省临清人,明代文学家、诗人、诗论家,为“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诗话》等。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宋国著名诗人、画家、文学家,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一反东晋笼罩诗坛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派。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弋阳(今属江西省)人,南宋爱国诗人。谢性格豪爽,以忠义自任,宝佑三年(1235年)中举人,翌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宝若五年(1257年)任建康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因罪贬逐。德佑元年任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抗击元军,城陷,流亡建宁,以卖卜教书为生,元政府两次荐他为官,他坚辞不就。至元二十五年,被强制送往大都后绝食而死。他写了不少伤时感怀、沉痛悲凉的诗作,诗风朴素端直,有时也饶有韵致。“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他的凛然大节,使其作品不同凡响。著有易、书、诗三传行于世,并著诗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传,明代辑有《叠山集》五集,现存于弋阳县图书馆。著有《文章轨范》、《叠山集》等。
谢觉哉:原名维鋆,字焕南,笔名觉哉、飞飞、见心、马彬、敦夫等,湖南省宁化人,当代著名人物,政治家,人民司法的奠基者之一。历任内务部长、司法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在工作繁忙情况下,仍坚持为《新观察》、《中国妇女》、《北京晚报》撰稿,晚年,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成长非常关心,经常就报刊编采业务、记者修养写文章,对年轻一代言传身教。著有《一得书》、《谢觉哉日记》等。
谢晋元:毕业于黄埔军校,淞沪会战时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后在租界孤军营中被害。
谢子长: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与刘志丹开辟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在1935年的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谢婉莹:笔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省长乐人,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冰心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谢姓郡望堂号
1、郡望
陈留郡:秦代置郡,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南陈留镇)。
陈 郡:秦置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河南省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省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
冯翊郡:汉时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相当于现在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地区。
2、堂号
陈留堂:是谢姓最早发祥地,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陈留县。
会稽堂:是谢姓在东晋时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苏省东部和浙江省西部。
东山堂:东山位于浙江省上虞县之西南,在晋室谢安末出任征讨大都督前隐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蔷薇洞、池屐池等遗迹。另在浙江临安之西 ,及江苏省江宁之北各有 一座东山,当谢安征讨玁狁建功后,曾在江宁之东山修建别邸,迄今江宁东山山顶仍有一寺庙古迹,寺中祀奉为谢安遗像。
宝树堂:相传晋朝孝武帝驾临谢安官邸,见其庭园中有 一株雄传大树,长得青翠茂盛,当时孝武帝指着大树对谢安言道:“此乃谢家之宝树。”谢氏以“宝树”为堂号,由来在此。另有一说,出自《晋书·谢玄传》:“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唐代文人王勃撰《膝之阁序》,文中就有“非谢家之宝树”之句。
此外,谢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哲经堂”、“哲经堂”、“存著堂”、“敬业堂”、“阁老堂”、“起风堂”、“乌衣堂”、“宣城堂”、“威怀堂”、“安晋堂”、“永思堂”、“承仁堂”、“葆光堂”、“世德堂”、“承德堂”、“聚德堂”、“同德堂”、“新燕堂”、“奕要堂”、“陈留堂”、“式南堂”等。
【谢姓宗祠通用对联】〖谢姓宗祠门楣题辞〗
宝树流芳
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威武雄壮的大戏――淝水之战。他们三人仅统帅东晋八万兵马,却打败了前秦苻坚九十万大军;使秦军丢盔弃甲,望风溃逃。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此战事。战后,东晋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考东山,在浙江绍兴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谢家叔侄寓居会稽,在东山建有豪宅,谢安致仕归第,常游东山以山水自娱。许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天,晋帝乘舆幸安宅,距安宅数武,停舆憩榕树下,凉爽宜人,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此树谁家所种?”左右以谢对,帝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联若得之,可卜长生。”王勃《滕王阁序》“谢家之宝树”正指此事。堂号“东山堂”、“宝树堂”均源于此。
-----------------------------------------------------------------
〖谢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系承申伯;
源出洛邑。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宣王时,为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庭生玉树;
世济凤毛。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名将谢玄,字幼度,陈郡阳夏人。他叔父谢安任宰相时,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抵御前秦,太元年间在淝水大捷,并率军收复徐、兖、青、豫等州,进兵到黎阳。后镇守淮阴,又因病改任会稽内史。曾回答谢安的问话说:“子弟们好像是芝兰玉树,让他们生长在阶庭。”下联典指南朝齐阳夏人谢超宗,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孙子,好学而有文辞,宋时任新安王国常侍。新安王的母亲死后,他写了诔文,当时皇帝见了,大加赞赏,对谢庄(谢安弟弟谢万的玄孙)说:“超宗非常出众,身有风毛,简直是又一个谢灵运!”人齐官黄门侍郎,因恃才纵酒失去礼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
乌衣望族;
凤羽名流。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乌衣在江苏省江宁东南,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好学有文辞,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程门道学;
江左风流。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托佣复仇;
蔽障解围。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忠义两尽;
节孝双全。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居唐县,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南邦世泽;
东晋家乡。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
东山世第;
西晋家风。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
〖谢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淝水震北寇;
宣城惊南文。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决心扶世运;
翘首望神州。
——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谢觉哉诗句联。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谢晋元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谢琬莹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
〖谢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治法轻能退谷;
文章美若叠山。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教谕谢金銮,字退谷,侯官人。乾隆举人。喜读宋儒书,博通传注。有《泉漳治法》、《退谷文集》等。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号叠山。为人豪爽,观书五行俱下。好直言,以忠义自信。私谥文节,世称叠山先生。有《文章轨范》、《叠山集》。
-----------------------------------------------------------------
〖谢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西堂自夸夫奇梦;
东山系望于苍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东山丝竹陶情早;
春草池塘得句新。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早年住在会稽,纵情山水间,以丝竹陶冶情操。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当时前秦势力强盛,相继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他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将领,加强防御。太元年间,前秦大军南下,江东震惊,他又派谢石、谢玄前去抵御,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又收复一些失地。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时,谢氏受到排挤,他出镇广陵。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玄的孙子,东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人宋,历官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曾在西堂构思诗句,忽然梦见弟弟谢惠连,得“池塘生春草”一句。
龙烟缥缈乌衣室;
凤烛辉煌宝树堂。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江左称风流宰相;
程门重道学先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 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相业古今三太傅;
家声吴越一东山。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
仓师无字不千斤。
——江绶珊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明代工官居首府;
元朝鼎甲及第家。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凤毛仪世风流远;
玉树生庭物色佳。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
〖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
托佣诛盗,群仰勇娥。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
悬旌唐县,节孝双奇。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
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谢灵运(385-433),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
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
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溯谢氏之源,出于吕望之后,望,姜姓也。为太岳后,岳又炎帝后也,炎帝家冀州姜水,遂以姜为姓。至周宣登极,求后于申,申伯以女应之,称为元舅,封于申,城于谢。考谢属陈留郡,故陈留为谢氏发祥之地,陈留堂号本此。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
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
——谢康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
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
——佚名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传说魁斗村谢姓人家的远祖是猎户,原本居住在仙游大圳。在一次追逐雄鹿时,发现了一处小溪淙淙,山花烂漫的山谷,仿若桃源仙境。猎人再也不想走了,他把全家搬迁到这里,长久地居住下来。此处,就是如今的魁斗村。魁斗村人杰地灵。历史上魁斗村谢姓人家“世敦诗书,人多好义”,人才辈出。三世子孙谢孟,乃元朝状元及第,才华横溢,睿智过人,被后人赞誉为“胪唱第一”。十二世子孙谢鸣珂,时任湖广衡州府阳县知县,为人嫉恶如仇,爱民如子,被世人赞誉为“民之父母”,受到当朝皇帝的颁诏褒嘉。十三世谢维,读书成诵,聪敏过人。明末清初随郑成功抗清,屡立战功,郑成功叹曰:“吾无知人之明,有谢维之才能,近在肘腋而不能早用。”可知,谢维乃民族英雄。
【谢姓典故、趣事】
〖谢公屐〗
南朝宋康乐侯谢灵运喜游名山大川,穿带齿木鞋。为了上下山方便,他把鞋齿作些改进,将死齿改为活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可以省却许多力气,身体也更容易保持平衡。
在西晋以前,男女除穿履(单底布鞋)、舄 (复底布鞋)、长(革幼)靴(长筒靴)外,还盛行穿木屐。为了表示男女有别,将男用木屐做成方头,女屐做成圆头。西晋以后,男女混一,皆穿方头木屐。名士阮孚素好木屐,曾对人修屐,喟叹一生不知要穿坏几双;谢安指挥钥巴水作战,也穿木屐,得知前方获胜后,高兴得把鞋齿都折断。但他所穿的肯定还是死齿屐,因为如果可以拆装自如,哪里还有折断之理。
所以,活动齿木屐的发明权无疑是属于谢灵运的。由于他的爵位本是康乐公,人宋后才降为康乐侯,因此,人们多沿用旧习,称他为谢公;而他发明的活齿屐,也被称为谢公屐。
大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白梯。”
-----------------------------------------------------------------
〖“千金”的来历〗
南朝梁司徒谢肋幼聪慧,特受父亲谢庄喜爱,常把他带在身边。他也非常争气,10岁时便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后随父亲游土山,受命作游记,援笔便成,文不加点。宰相王景文对谢庄夸他:“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谢庄也手扶儿子的背说:“真是我家千金啊。”
“千金”一词,由来已久,但用来指人,这还是第一次。从谢肋被称为“干金”开始,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这两字比喻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把少女称做千金或千金小姐,则是元明以后的事。况且,其基本含义也与当年谢庄夸赞谢肚时大致相同。
-----------------------------------------------------------------
〖内举不避亲〗
晋太傅谢安初执掌朝纲时,苦于朝廷积贫积弱,没有一支军队可以捍卫朝廷,便有意组织一支军队来。但由于有许多国家大事需要处理,他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而不投入全部精力,又难以实现这一目的。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此事交给一个得力的人去办理。
当时的朝中,文武将官不谓不多,但真正能胜任此职的,只有他侄儿谢玄一人。但任用亲族,自古多忌,“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若不用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人。他最后打定主意:为了国家,不顾众议,只用谢玄。
谢玄后来果然不负重托。他首先从流民中招募最骁勇的人充当士兵,然后又从士兵中挑选良将,组成一支全新的军队。后来又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使它真正达到了坚无不摧、战无不捷、百战百胜的程度,出色地完成了组建新军的任务。
接着便发生了淝水大战。战前,谢安作为东晋的总指挥,再一次违众举亲,用弟谢石担任前线大都督,侄谢玄任前锋,子谢琰任前锋中前锋。战争打响后,谢琰首立战功,谢玄、谢石也相继告捷。故史书说,前秦之败也,“成于玄、琰,然后时实为都督焉”。这其实也是谢安“内举不避亲”政策的胜利。
谢安能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不以亲故论英雄,在当时实为惊人之举。就连他的政敌郗超也佩服他的这种魄力,说:“安违众举亲,明也。”
-----------------------------------------------------------------
〖拒淫示淫过,一门俱显贵〗
谢迁,明朝余姚人。少年时应聘于毗陵郡(今江苏省武进县)富户任家教;富家女儿见谢迁少年博学,举止优雅,而有爱慕之意。有一次趁父母外出时,到谢迁住处,细诉自己仰慕之情。谢迁面对着这么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访,而且主动向自己表达心意,他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严肃的劝导少女:“女子未嫁,应当洁身自爱、举止庄重;你单独来找我,一来:落人你父母家教不严之口实;二来:若遇轻狂男子,使你丧贞失节,更将终生蒙垢、受人轻视,父母及夫家都无颜面。好男子内心尊重、敬爱的是端庄贤淑的女子,而不是轻佻、率性而为的人。请你快回去,今后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富家女听了,猛然醒悟,幸亏谢迁是正人君子,自己才未受轻薄;但想到自己的轻率让人误解,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掩面而去。
谢迁第二天就向富家辞职归返。
-----------------------------------------------------------------
〖桃红柳绿〗
出自谢尚所作乐府诗《大道曲》:“青阳二三月,柳青桃复红,车马不相识,音落黄埃中。”据《乐府广题》载,谢尚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时,曾于酒楼上据胡床衣紫罗襦弹琵琶作《大道曲》,往来路人都不知道他是位列三公,出镇一方的将军。
谢尚善吹笛,曾于牛渚月夜于江中吹笛以和袁宏咏史诗,《对韵全璧续编》有云:“牛渚矶头,谢尚细吹玉笛;含章檐下,寿阳初试梅妆。”将此事与寿阳公主始兴梅花妆并列。
史载谢尚善为鸲鹆舞,李白有诗《对雪醉后赠王历阳》云:“谢尚自能鸲鹆舞,相如免脱鹔鹴裘”。
牛渚怀谢亭、祠和亭,采石镇谢公祠、赏咏亭,此古今四座建筑均为纪念谢尚于牛渚采石之时发现并赏识了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寒士袁宏而建。李白有诗《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就是将自己比作袁宏,而叹息当世无如谢尚那样的名士能发现并赏识自己。
-----------------------------------------------------------------
〖谢灵运体〗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附近)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南朝著名山水诗人。
谢灵运是淝水之战的前敌指挥之一的谢玄的孙子。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 “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
谢灵运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十五岁时回到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十八岁就袭封康乐公。谢灵运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挫折。到三十八岁时任永嘉太守时,他对政治已有所怨倦,开始寄情于山水,后来辞官回会,凿山浚湖,探奇访胜,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
晚年任临川内史,在政治纠纷中因谋反被收。最后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文化素养极为深厚,他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又熟精佛教老 哲学。谢灵运一生著述非常丰富,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尤其是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他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目击的山光水色,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在艺术上,他也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谢灵运是扭转当时崇尚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在他身后不久,模仿谢灵运诗作风格的人越来越多,一时有所谓“谢灵运体”。下及唐代,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吸取过营养。
--------------------------------------------------------------------------------
谢姓字辈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即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余类推。后来,“昭穆”泛指家族的辈分。
“辈字”约始于唐代,就是同宗同辈人都用一个固定的字来代表,让人一看便知是某个家族的第几辈(第几代)人。辈字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个字代表辈分,另一个字是同辈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符号。因为辈分名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所以直至现在仍被一些家族所采用。辈分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分别,都明确写在族谱里。
谢家人在历史上以字排辈的情况,最早见于陈郡谢氏的第5代,是由谢安开创的先河。他为长子取名瑶,次子取名琰,共用“玉”字偏旁,实际上就是谢氏字辈的雏形。此后,第7代晦、昭兄弟共用“日”旁,综、约、纬兄弟共用“纟”旁,惠连、惠宣共用“惠”字,灵佑、灵运共用“灵”字;第8代世基、世平、世休共用“世”字;第10代才卿、几卿共用“卿”字,谖、诵兄弟共用“言”旁;第12代俨、伯共用“人”旁,等等,都是这种情况的演变和发展。另据《南史·谢庄传》记载,谢庄有“五子:飚、肋、颢、(山从)、(氵艹龠),世谓庄名子以风月景山水”,则是另外一种情况的字辈。
广东《谢氏梅县属世系》:
一世:朴六,生于南宋理宗宝佑元年,原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因任梅州尉令,遂卜居。生子三:天佐,居白渡;天保,迁居潮州;天佑,居丙村。
二世:天佑,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官粤南观察使。生子一:君仲。
三世:君仲,生子二:英德、文兴。
四世:英德,生子三:一里、二里、三里。
五世:一里,生子三:瑛、碧、璋。
二里,生子三:遂、曼、崇。
三里,生子三:(王睿)、(缪-纟)、磝。
出自祈福求吉的目的,排辈分用的字都是吉祥如意之类的喜庆字,往往列出数十代辈字,写入族谱,以便于本族子弟起名乏用。族谱里的辈字,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四言、五言、七言等字数相同的句子,多数还押韵。
谢氏没有在全国范围排过辈次,自然没有全国统一的辈字,但不同地区聚族而居的谢氏,大都有本地区世代承袭的昭穆(即辈字)。
以用做字辈偏旁的玉、丝二字为例,它使用于谢家的第5代和第7代。当时正处在谢氏政治地位确立前后,它的家族风貌还没有完全从文化世家中摆脱出来,政治世族的特殊地位还没有固定下来。因此,对族中子弟所寄予的愿望和对政治、经济利益的渴求势必十分强烈,于是便在字辈中反映出来。所使用的玉v丝二字,—十方面具有鲜明的经济色彩;另一方面,玉字也是用来代表贵族子弟的,如前述“蓝田生玉”便是如此。命名者的用意显然在于:希望后代成金成玉,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光耀祖宗。
世、卿二字用于第8代和第10代人中。他们生活在家族的鼎盛时期,为之命名者有世为公卿、永享世禄之意,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日、人、言三字反映的是自然现象和社会存在,用做字辈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不明显。
惠、灵二字则是宗教信仰的标志。陈郡谢氏原是道教世家,东晋中叶后,一部分人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开始改信佛教,用惠、灵二字做字辈,正是他们要区别于传统家教的证明。用灵字做字辈的谢灵运是虔诚的佛教徒,其事例已见以前各节所述;排行惠字辈的谢惠连,在《高僧传》和《广弘明集》等佛家经典里,多次提到“弟子惠连”云云,对佛教也是坚信不疑的。
谢庄分别以风、月、景、山、水五字作为五个儿子名字的偏旁,更反映了他的文化心态和精神追求。史书说他7岁时便能写出好文章,长大后风度闲雅,悦意山水,写过《月赋》等著名篇章,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美丽。但常为仕宦所羁,不能尽骋其志。于是便寄情于五子,让这些人世间的风、月、景、山、水常在眼前,既能激发其生活情趣,又可聊以自慰。
总而言之,字辈作为谢姓先祖历史上的文化现象之一,除与姓氏和其他文字一起组成人名外,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正因如此,南北朝以后的谢姓人便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让字辈文化一直保留在自己的姓名之中。如湖南宁新县谢氏用“光昌兴宗德,富贵古流传”10字作为字辈;湖北枣阳县谢氏用“立修怀德远,伦正泽会长,学典定中道,运开永克昌”20字作为字辈;广东谢氏用“士崇文学,道德才华,曰圣维彦,汝克绍嘉,应元启裔,宏宗世遐”24字作为字辈。每辈按顺序使用一字,可用数代数百年,便是在陈郡谢氏基础上更深层意义的发展。最近又有消息说,侨居在泰国等地的谢姓人,建议用辈序昭穆诗的形式,把全世界的宗亲都编人同一个字辈谱中,以期在交往之时,只报一字,便知尊卑长幼。
河南光山、新县、罗山、息县、固始、商城一带的谢氏,1945年合谱,定派40字,依次是:
中耐成联芳,绍复焕其章;汝克昭明德,慎守尔彝常;
雍熙延祖宪,启迪寿炽昌;国家资屏翰,勋名耀前光。
福建闽侯安仁1913年修谱列一至十四世辈行字表为:
喜添元世一文廷,国君兆仲仕日向。
江西弋东案山谢氏民国36年七族统宗字行为:
余烈暖林野,众芳揖兰荪;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
远水昭匹练,因晴见吴门;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
湖北随州谢氏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辈行字表为:
懋修伦常,昭训万纪,兰玉长荣,贤才济美,诗书流传,家泽永远。
广西横县谢氏1946年族谱,自28代起,将“预定后代班次(班列的次序)”编成歌为:
宏植基绪,锡履南邦;根本孔固,技业蕃昌;培成宝树,
蔚为栋梁;文经武纬,家国之光;克承前烈,长发其祥。
台湾叠山公派谢氏自一世起为:
奠贤益朴友,振腾天福文;亭凤日朝阳,锦龙从清云;上致立久光,科甲仕鸿恩。
台湾兴公谢氏自八世起为:
弘开景运长,韶文祖德光;贝振蜚声烈,燮世有书香。
台湾宏献公派谢氏自九世起为:
承继南邦曾孙恢祖德,栽植宝树兰桂发天香。 百家姓查看:http://sjylzc.sbs/baijiaxing
标签: 谢姓,起源,郡望堂号,作为姓氏念什么
世纪娱乐注册官网平台
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