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姓的起源

百家姓讲黎姓的来源、起源、郡望堂号。一、姓氏源流黎姓源出有四: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

1.64万101
姓氏读音:

一、姓氏源流黎姓源出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得姓始祖:丰舒。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黎姓早期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早在战国时期,黎姓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另据史料记载,此期有梁(今陕西省韩城)人黎喁迁居江右(今江西省)。汉时,有黎朱苍任长沙(今属湖南省)相,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迫于北方战乱,黎姓族人大批南迁,南方黎姓随之而昌盛起来,一直到后代各个时期。据《黎氏族谱》所载,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始祖。唐到五代时期,黎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个区域,其发展出现了些新特点。黎侨一支传至黎干时,在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兆”为郡望堂号,尊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黎度之孙黎祚,后晋时任职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太守。宋代时,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宁化者。此时,史册所载黎姓名人渐多起来,说明黎姓势旺较之前代达到一个新的程度,黎姓繁茂于以往任何时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广东梅州程乡(今梅县),被视为入粤始祖。其后子孙有迁居广东丰顺、陆丰等地者。明代有山西大槐树黎姓迁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乾隆年间,有广东、福建籍黎姓入居台湾,进而徙于海外。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三、历史名人黎 嶷:河间莫阝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南北朝时北魏将军,因战功被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
黎 侨:南北朝齐时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因战功被封为永乐侯。
黎 干: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宾)人,曾任谏议大夫,京兆尹。善星纬术。
黎 錞:广安(今属四川省)人,宋代庆历进士,苏轼所作《远景楼记》中评其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 明:宋代长沙(今属湖南省)人,以孝友信义之高品受人赞赏。
黎 宿:宋代东莞县人,为人敦厚,重礼义。其割股为亲人疗病的事迹,受朝廷表彰,为世人传颂。
黎 贯:明代从化人,正德年间进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传闽稿》等文集。
黎 淳:华容(今属湖北省)人,明朝天顺年间进士第一,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黎 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 简:清代广东省顺德县人,著名书画家,擅画山水,画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间郡莫阝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善书法,知玄象,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见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靖德:宋代永嘉县(今属浙江省)人,曾任沙阳主簿。其博学能文,主持编修过《沙阳县志》,著有《朱子语类》。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广东省儋县)人,家贫好学,常与弟载酒见苏轼,轼题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黎公真:元代时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拥戴,时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人,明代诗人,亦擅绘山水。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省)人,明代著名诗画家,擅长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庶昌:贵州省遵义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园丛稿》,编有《续古文辞类纂》。
黎元洪:湖北省黄陂人,历任湖北军政府鄂军大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北洋军阀政府总统等职。
黎锦晖:湖南省湘潭人,现代著名音乐家,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两种崭新艺术形式,曾创办“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主要作品有儿童音乐《好朋友来了》、《老虎叫门》等。
黎锦熙: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字劭西(1890-1978)。长沙府湘潭人。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任《长沙日报》总编辑、省第一师范教员等。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师大、湖南大学等校教授,讲授国语文法,对语言文字科学深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北京师大中文系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职。著有《新著国语文法》、《中华新韵》、《国语新文字论》等。
四、郡望堂号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2、堂号
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此外,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载酒堂”、“新安堂”、“敦本堂”、“礼序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南方多黎姓,故黎姓为典型的南方姓氏。
2、黎姓名人多典故佳话广为流传。如宋代黎子云兄弟以竹载酒见苏轼,轼题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3、黎姓字行辈份排序严谨,字浓意悠。如清代黎宣生所纂《黎氏家谱》中有广东东莞黎姓一支字行为:“世笃忠贞,声和韵远,家传孝友,泽浚源长。”

【黎姓宗祠通用对联】
〖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修沙阳志;
开孝义门。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永嘉人黎靖德,嘉祐年间任沙阳县主簿,代理县令处理政务,清廉谨慎,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又博学能写文章。曾主持修《沙阳县志》,另著有《朱子语类》。下联指宋代东莞人黎宿,为人敦厚而重礼义,乡邻都受他的影响而感化。曾割大腿肉为亲人治病,受到朝廷旌表。
堂称载酒;
亭号众香。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儋州人黎子云,兄弟都贫困而好学。文学家苏轼被贬儋州时,曾拜访过他们兄弟。他们对苏轼也很敬重,常常载着酒去见苏轼,请教学问。苏轼题其别墅为“载酒堂”。下联典指清代画家、诗人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又号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生员。他所住的地方叫百花村,有亭叫众香亭,有阁叫药烟阁。擅长画山水,工诗词而刻意炼句,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诗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蓉城世泽;
京兆家声。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黎氏宗祠“京兆堂”堂联。
彝伦攸叙;
明德惟馨。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归义古城旧县村黎氏家祠联
在归义古城东面沿田道走百余米,便到旧县村,沿着村道行走右边便是一排清水砖墙大宅。青灰瓦面,马头墙高高耸立,屋脊四角翘起,梁檐精雕细镂,气势恢房,颇具典型的明清封闭试庄园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是“黎氏家祠”匾,朱红底色,镏金大字熠熠生辉,另有三块巨大的匾额也高悬于檐下,一为“进士”一为“武魁”一为“文魁”,祠堂大门两侧有这副对联。门旁有一对栓马石,石坊上刻有“举人黎启勋丁仲春月吉日立”字样。此外,村上还有“两广巡抚”黎桂生、黎凤梧的宅第、牌匾,抗日将领、原国民党四十六军军长黎行恕旧居也在其中。
-----------------------------------------------------------------
〖黎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经术传家钦北宋;
文章华国耀西川。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黎氏祠堂联。
文章惟读周秦汉;
儒术兼通天地人。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自题联。
-----------------------------------------------------------------
〖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气压英雄,丕振状元令誉;
学通经史,堪称直讲才华。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状元黎淳,字太朴,华容人。天顺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致仕。下联典指北宋朝议大夫黎的事典。黎錞,字希声,文安人。庆历进士,英宗以蜀士为问,欧阳修对曰:“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尝知眉州,苏轼作《远景楼记》,称其“简而文,刚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
仗节三奏,远景之登楼有赋;
簪缨奕世,黎阳之信史堪传。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唐代谏议大夫黎干,戎州人。善星纬术。玄宗时待诏翰林。(后句)典指黎希声有《登远景楼赋》。下联典指北周车骑大将军黎景熙的事典。黎景熙,字季明,曾官著作佐郎,勤于所职,著述不怠。
诚可配天,此处俨如靖乐园;
心能格圣,就中即是武当山。
——佚名撰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黎氏宗祠联
中堂镇的潢涌村是明清时期东莞四大名乡之一,数百年来名人辈出,其中时任清朝京官的黎攀镠曾上书道光皇帝,明确提出严禁鸦片,比林则徐奏陈禁烟六条方策还早两年。村中的黎氏大宗祠是东莞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以此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极具地方特色。日前,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潢涌人90%以上姓黎,黎氏家族从宋开始,迄今已历800余年、30多代。黎氏始祖黎宿即著名典故“割股疗亲”的主角。传说当年黎母病重,需人大腿上的肉来配药,黎宿即割股疗亲。此事后来传至朝廷,朝廷恩赐黎宿在村中建“德本坊”一座,以表彰其孝(此类举动清雍正以后被禁止)。现在村中还有巷子名字就叫德本坊。从宋至清,数百年间潢涌黎氏一门共出了5个进士、27个举人、80多个秀才,其中5个进士中有两个入翰林院。黎攀镠是第22代,清道光年间中进士,随后在京城、闽南等地任职,官至江南河库道。19世纪30年代中期,每年从国外输入中国大陆的鸦片多达两、三万箱,当时清廷中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为弛禁,一为严禁,弛禁派占上风。时任京官“礼科给事中”的黎攀镠旗帜鲜明地站在严禁派一方。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是东莞目前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历代均有重修。祠堂共有三进,在布局上呈龟形。祠前正中、左、右各有一个伸向河道的石阶,就像龟头和两个前爪。祠后正中有一个旗杆,两侧也各有一个石阶,就像龟尾和两个后爪。据记载,选择如此造型的目的是“以祈永年”。有趣的是,作为龟身的三进院落朝向并非一致,第一进朝正南,第二进偏东,第三进则偏西。据说如此建造大有寓意,即此“龟”是动着的,正“爬”向有水的地方。祠内至今还保留着两块明代重刻的大石碑,上面刻有宋、元、明6位东莞名贤为黎氏大宗祠撰写的碑文。石碑保存完整,碑文清晰可辨。
门对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
祠环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长。
——清·翰林学士黎溢海撰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黎氏宗祠联
上苑笑看花,喜称人物杰出;
高堂题载酒,欢迎长者车来。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黎治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黎子云的事典。黎子云,儋州人。昆弟贫而好学。苏轼尝造访子云兄弟,执礼甚恭,每与弟载酒过从。轼因题其别墅曰“载酒堂”。
祖宗有灵,孰是孰非祸福终有报应;
天地无私,为善为恶休咎总无负人。
——佚名撰江西省上犹县黎氏宗祠联
溯家学以紫阳白鹿为宗,若论显扬,何必数东汉科中千八百室弟子;
登此堂发春露秋霜之感,是谁瞻拜,独无惭南安迁后二十一传贤孙。
——田东溪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黎氏祠堂联。
--------------------------------------------------------------------------------
【中国人民解放军黎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黎光少将
黎光(1914-——),四川省南部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特务营排长,第91师276团副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3军分区26大队营政治教导员、营长,第25大队大队长,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30团团长,第10军分区29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2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40旅11团团长,第6旅副旅长,华北军区第7纵队21旅旅长,第20兵团66军198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师长,率部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副军长,连云港要塞司令员,上海吴淞口守备15师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附录:黎光大校(此黎光非上述开国少将黎光)
黎光(1917-2005),安徽省霍邱县人,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团委书记、科长、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参加了七里坪、潘家河、郭家河、长岭岗、独树镇、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渡黄河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参加了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和进军桐柏山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3纵队37旅副政治委员,第18兵团第61军182师副师长、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原突围、保卫两淮、转战山东、华北攻坚和进军西北、西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182师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川北军区剑阁军分区政治委员,后转业到地方,任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武汉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铁道部政治部主任,铁道部副部长,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为新中国铁路交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后无晋升,转业地方)。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5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黎原少将
黎原(1917-——),原名关俊彦,河南省息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营参谋长、副营长、教导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警卫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团长,第四野战军第47军140师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0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0师师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副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第47军军长,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基本建设工程兵副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黎化南少将
黎化南(1909-1978),湖北省长阳县人。1928年参加长阳县游击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任长阳县游击队中队长。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7师后,任特务大队任排长。1932年任红3军7师司令部副官、管理科科长,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7月任红3军军部通信连连长。后任湘鄂川黔省军区司令部第四科科长,独立第1团团长。1935年11月参加长征,后任红二军团司令部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副官主任、供给部部长。1941年4月任晋西北行政公署粮食局局长。1942年任晋绥行政公署财政处副处长、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行政公署财政处处长兼银行行长,贸易总公司经理。1949年1月任第一野战军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防空军后勤部代部长。1957年任铁道兵后勤部部长。1961年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管理局局长。1965年后任总参谋部管理局局长、顾问。1978年3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1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黎东汉少将
黎东汉(1914——?),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电台见习报务员,红2方面军司令部电台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电台队长、区队长,旅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中央前委通信科科长,西北军区通信处处长,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兼通信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通信部干部处副处长、业务处副处长,1950年被评为模范通信工作者并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52年就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1955年毕业,任通信学院副院长,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总参通信部副主任、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黎有章少将
黎有章(1915-1958),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独立1团排长,瑞金红军学校机枪连连长,特科学校机枪营营长,干部团特务连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陕北红军大学特科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队长、支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大队长,滨海军区第1军分区参谋长,第1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滨北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13纵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31军参谋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副军长参谋长,兵团副参谋长,福建军区军区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6月23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仅43岁。
黎同新少将
黎同新(1910-1993),江西省新昌(今宜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方面军第3军7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兼青年大队大队长,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卫生部政治处总支书记,干部团指挥科3队支部书记,红15军团政治部电台总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补充第1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支队3总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4师11旅政治部主任兼32团政治委员,第4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警卫团团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7师政治委员,第9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第9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江苏省计划委员会主任,1970年任江苏省革命委员会70办公室主任,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6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黎锡福少将
黎锡福(1909-197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师1团排长,第12师34团连指导员,第34团副营长,红30军88师264团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介休游击第5支队副支队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纵57团团长,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他在作战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身体9处负伤。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4纵13旅副旅长,南阳军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13军39师师长。参加了上党、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宁洱边防区司令员,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副军长、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0年至1975年任云南省军区司令员,1960年11月5日,为指挥跨越中缅边界作战,任昆明军区前方指挥所指挥,云南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任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6年5月29日因病逝世,终年67岁。
黎新民少将
黎新民(1910-1980),江西省萍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7师21团文书,红3军兵站站长,红5军团后勤部没收委员会主任,第13师39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随营学校副中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1团1营教导员,教导2旅供给部政治委员,滨海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东军区2师5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1纵2师5团政治委员,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松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54军16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临江、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军区沅陵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海军基地政治委员,万山要塞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0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0岁。 百家姓查看://www.sjylzc.sbs/baijiaxing

世纪娱乐平台老虎机

发表言论
暂无评论

昵称*

我说两句:*

点击提交 *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